展会回顾 | 企业专访:“氢” 装上阵,“燃” 启新篇!北京理工大学亮相2024动博会,助推内燃机行业绿色变革
30年创新进取、整合资源,中国国际内燃机及动力装备博览会(以下简称“动博会”)覆盖了整个动力装备全产业链,已成为动力行业发展的风向标。2024动博会汇集了全球动力装备企业参与其中,还有众多前沿科技在这里竞相亮相。
在本届展会上,北京理工大学携氢动力前沿技术产品重磅亮相,机械与车辆学院孙柏刚教授受主办方邀请,接受了行业媒体采访。
问题1:近年来,在碳中和愿景、能源革命和数智化发展浪潮的交织之下,动力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挑战与变革,对发动机产品的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您如何看当下动力市场的技术发展趋势?哪些领域是研究热点?
回答:当前动力技术确实面临重大变革,我们都知道动力装备消耗能源,而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带来二氧化碳排放,因此氢能被国际同行看好。世界五大氢能机构也预测,到 2050 年氢能在未来能源体系中占比 12% 至 22%,当下仅 0.1%,未来有巨大发展空间。
氢能应用有燃料电池和氢内燃机两条技术路线。氢内燃机是在传统发动机气缸内燃烧氢气实现热功转化,能实现高功率、高效率和低排放,在国际上掀起热潮。我们团队从 2006 年专注氢内燃机研究开发,并取得了积极进展。
未来燃料端会拓展至氢气、甲醇等低碳和零碳燃料,这也是内燃机实现碳中和转型之路。
问题2:您认为当前的内燃机动力技术发展还存在哪些痛点?
回答:中国的内燃机工业是逐渐由大变强的,我们现在已经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内燃机制造大国。但在面向世界内燃机制造强国的过程当中,内燃动力行业还需跨越两座大山:
第一座大山是要持续不断的提升现有燃油燃气发动机的热效率。从2005年至今的十几年间,内燃机工业取得长足进步,内燃机热效率大幅提升,但未来仍面临较大技术挑战。今年4月潍柴动力发布了53%热效率柴油机,为整个内燃机工业注入了强大发展动力。
其实,内燃机在燃用代用燃料的时候,热效率是有可能再一次大幅度提升的。比如,氢气燃烧速度快,热效率还有进一步提升的可能,为整个内燃机提升热效率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方向。
与此同时,我们还关注到,目前国七排放法规正在制定中。在国一到国六排放标准的实施的整个过程中,排放法规对内燃机的技术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。未来,即便国七实施,内燃机也能找到应对办法。如果内燃机在未来既能实现低碳,又能实现低排或者近零排放,那么内燃机的发展之路还会持续更久,所以我们对内燃机工业还是充满信心的。
问题3:暨2021年中关村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产业联盟正式成立之后,今年5月氢发动机创新联合体也在开津举办了成立大会。这两个组织的成立,对与氢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。北京理工大学作为该领域的重点科研院校参与其中,那么,近两年组织的发展情况如何?
回答:中关村氢能联盟自2021年成立之后,在推动我们整个国家氢能和燃料电池的推广中起到了桥梁、纽带作用。它可以和中央政府各部门、地方政府以及下游的企业进行广泛的联络,更加便捷的沟通了行业里的诸多讯息,对企业的发展、对技术的进步和整个标准法规体系的建设都起到了推动作用。
今年5月份,天津内燃机学会氢发动机创新联合体也成立了。联合体成立后会更加注重前端共性技术开发,它和中关村氢能联盟的定位、职责有所区分。
在今年9月20日,中关村氢能和燃料电池联盟又下设氢内燃机创新与应用专业委员会,由北京理工大学、北京氢燃科技牵头组建,主要关注与企业的深度融合,尤其是企业间的深度合作,更多的是在应用端做出表率。行业组织对行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帮助,在这样一个大平台上,企业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技术,同行间可以在技术上进行交流碰撞,对行业的进步有着很大的帮助。
问题4:作为高校的科研团队负责人,您对于当下产学研深度融合、一体化发展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,有哪些看法和建议?
回答:这是个很重要的话题。过去叫产学研,现在也叫政产学研。这些年我们在这方面的发展是比较好的,北理工的团队就是在践行着产学研的道路。我们跟国内的诸多企业都建立了非常良好的合作关系,一方面推动了氢内燃机的研究开发,同时也为企业贡献了一流的科研项目,帮助企业提升开发能力,这是一个互相促进的关系。
未来在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,我想我们还要探索更新的路径。像在2022年,我们团队成立北京氢燃科技有限公司一样,我们也在进行产业化的开发。我们的技术能够为国内更多的企业提供更优秀的解决方案,包括我们的发动机企业和整车企业。这是产学研方面一个有益的尝试。
北京理工大学一直走在国内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前列,也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办法,让我们的产学研道路行稳致远。在产学研方面需要我们不断努力,持续深入推进。
文章来源:转载自慧聪工程机械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