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业资讯 | 伏天农业灌溉:大型喷灌机的科学使用与效率提升
入伏后,高温天气导致农田蒸发量骤增,作物水分需求显著上升,灌溉成为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。然而,在伏天使用大型喷灌机时,若操作不当,易引发作物叶片灼伤、果实脱落等问题。这并非设备性能问题,而是未遵循伏天特殊气候条件下的灌溉规律。
灌溉时段选择:规避高温胁迫期
伏天正午 12 时至 14 时,地表温度常超过 40℃,此时进行喷灌作业存在两大弊端:一是高温导致水滴蒸发损失率超过 30%,显著降低灌溉效率;二是高温条件下,叶片表面滞留的水滴会形成局部高温区,造成叶片组织灼伤,尤其对番茄、黄瓜等阔叶作物影响明显。
推荐作业时段:
凌晨 3:00-8:00:此时气温通常在 20-30℃区间,水温、地温与气温差值小于 5℃,可减少根系因温度骤变产生的生理应激反应,同时蒸发损失率可控制在 10% 以内。
傍晚 18:00-22:00:选择该时段需满足灌溉结束后 2 小时内叶片表面水分完全蒸发的条件,以降低夜间高湿度环境引发病害的风险(如霜霉病的发病概率与叶片湿润持续时间呈正相关)。
关键参数设置:基于作物特性的精准调控
1. 水滴直径与工作压力配置 玉米、高粱等禾本科高秆作物:推荐采用直径 3-5mm 的中水滴,配套工作压力 0.2-0.3MPa,该参数组合可在保证深层土壤湿润的同时,减少对叶片的机械损伤。 棉花、大豆等开花结荚作物:需选用直径 2-3mm 的小水滴,工作压力调整至 0.15MPa,避免较大水滴对花铃造成机械冲击导致脱落。
2. 行进速度调节
根据作物生育期需水特性调整设备行进速度:
玉米大喇叭口期、水稻孕穗期等需水临界期:平移式喷灌机行进速度应控制在 5-6m/h,确保单位面积灌水量达到 40-45m³/ 亩。
幼苗期及成熟期作物:可将行进速度提高至 7-8m/h,避免田间积水引发根系缺氧。
设备维护:适应高温环境的技术要求
1. 动力系统散热管理
电机连续运行时间不宜超过4小时,需停机30分钟进行散热处理
2. 灌溉后田间管理
墒情监测:灌溉后 24 小时检测 0-30cm 土层含水量,沙质土壤适宜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 60%-70%,黏质土壤应控制在 70%-80%。
中耕作业:灌溉后 48 小时内进行深度 3-5cm 的浅耕作业,可使土壤表层蒸发量降低 20%,同时改善土壤通气性,促进根系呼吸。
伏天使用大型喷灌机的核心原则是:根据气象条件调整作业时间,依据作物特性优化运行参数,通过科学维护保障设备效能。实践表明,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使灌溉水利用率提升 30% 以上,同时显著降低作物高温胁迫响应,为作物生长提供稳定的水分环境。在今年超长伏期的气候条件下,科学规范的喷灌作业对保障农业生产丰收具有重要意义。
文章来源:耕泽装备